“大爱”五年,“小城”丹阳暖暖的……
本报记者 尹媛 通讯员 张栋
晚会现场
慈善总会成立五周年歌咏比赛晚会现场,许多义工团体到场参加。
记者 尹媛 通讯员 张栋 摄
2013年5月31日,市慈善总会正式成立。
转眼,五年已过,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在全市上下的积极参与和大力支持下,市慈善总会认真贯彻《慈善法》和党委政府发展慈善事业的方针政策,秉持慈善宗旨,切实履行职责,积极创新作为,推进慈善各项工作取得了突破性进展。
在民政部组织的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测评发布活动中,我市获得“五星级慈善城市”荣誉称号,2016年我市位列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百强榜第42位、全国县级市第9位;市慈善总会被镇江市民政部门评为“4A级公益社会组织”,一批在慈善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受到上级表彰。
过去的五年,是全市慈善文化广泛传播,慈善理念深入人心的五年。
五年来,市委市政府始终高度重视慈善工作,按照党和国家关于促进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和方针政策,结合丹阳实际,把加快慈善事业发展摆上重要位置。市委市政府每年都下发文件部署慈善工作,各级领导主动关心支持慈善事业发展,带头参与重大慈善活动,在组织全市慈善资金集中募集活动时,实行了市领导挂钩联系规模企业制度,极大推动了慈善捐赠活动的开展。
为持续推进“大爱丹阳”建设,我市把弘扬慈善文化同倡导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起来,同文明城市创建结合起来,增强全市上下的慈善理念,营造有利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氛围。深入开展慈善主题宣传活动,2013年,“爱心至尚、善行丹阳”主题活动;2014年,以弘扬慈善精神为主题的征文和演讲比赛活动,市里举办比赛颁奖暨捐赠动员晚会;2015年,第一届“丹阳慈善奖”评选活动;2016年,随着《慈善法》正式实施,开展《慈善法》和“中华慈善日”系列宣传活动……结合文明城市创建,我市许多部门和单位积极推进慈善文化进机关、进学校、进企业、进社区,尤其是镇村在组建慈善组织时,都能通过宣传标语、图板、广播、发放公开信等形式,大力传播慈善理念,扩大慈善感召力和影响力,搭建民众参与慈善的平台,使得奉献爱心、扶贫帮困成为更多单位和市民的自觉行动。
过去的五年,是慈善资金实力逐年增强,救助成效不断提高的五年。
五年来,市慈善总会始终把慈善资金募集作为工作重点,依法有序、广开渠道、多方募集,形成了“企业捐赠、慈善一日捐、公众募捐、基金增值”四策并举的慈善资金募集机制;围绕决胜小康和民生改善目标,强化责任意识,把助力脱贫攻坚作为重要任务,重点瞄准低保类、建档立卡户、低收入类困难家庭,规范实施慈善助学、助医、助老、助困、助残、助孤等扶贫济困救助项目,积极助力精准扶贫。2013年至2017年,市镇村三级慈善组织慈善资金收入25782.39万元,救助支出8454.83万元,救助79787人次,结存资金2.22亿元。
毋庸置疑,慈善资金的有力保障夯实了我市的“大爱底气”。五年来,为了确保这份“底气”够足,市慈善总会有效谋划慈善资金募集形式,多渠道多形式开展慈善资金募集,企业爱心捐赠成为资金募集主力,“慈善一日捐”爱心奉献成效斐然,社会各界多方捐款情景感人。尤为值得一提的是,今年96岁高龄的党校退休职工姜听听,多年来为公益慈善捐款20多万元,被评为江苏省、镇江市和我市最具爱心捐赠个人和慈善行为楷模。
资金有保证,慈善救助便更见实效。五年来,市慈善总会慈善资金支出7755.26万元,救助56301人次,主要包括:全面实施慈善助学项目,助力贫困家庭学子圆梦,教育扶贫是长效扶贫,帮助困难家庭学生完成学业、顺利成才,对于其家庭脱贫具有重要意义,慈善总会持续实施“助力千名学子成才工程”助学贫困家庭大学生,助学贫困家庭高中生,助学贫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,五年共资助贫困家庭学生7147人次,发放助学金1742.43万元;全面实施慈善助医项目,助力贫困病患减轻负担,实施“大病救助工程”,对低保类、建档立卡户、低收入类困难大病患者分类实施救助,实施慈善血透项目,针对贫困尿毒症患者病程长、经济和精神压力大的情况分类实施救助,配合省和镇江市慈善总会青少年大病救助,五年共助医4788人次,支出救助金1158.74万元;全面实施慈善助残项目,助力残障人士身心康复,连续五年和镇江市慈善总会联动实施“慈善复明行动”以及“慈善键行行动”,为贫困白内障患者免费手术440人次、为贫困肢障者免费安装假肢83人次,救助市精神病防治院住院精神残疾患者449人次,五年共支出222.04万元;全面实施慈善助老项目,提高贫困老人生活品质,“健康助老”为城乡16家公办敬老院配置护理床、制氧雾化机,“文化助老”为16家公办敬老院赠送高清彩色电视机,从2016年开始对全市近2000名集中和分散供养的五保老人,每人每月发放25斤助老“爱心大米”,五年投入418.31万元;全面实施慈善助困项目,情系特困家庭雪中送炭,2014年以来慈善总会在元旦春节期间连续实施“情暖丹阳助困工程”“慈善温暖行动”,对全市特困家庭实施重点救助,和市委组织部联合实施“党内关爱送温暖”助困项目,共救助33552人次,支出助困金1168.29万元;全面实施慈善临救项目,帮助困难群众渡过难关,对于因遭遇重大疾病和意外事故,而导致临时性、紧迫性生活困难的对象,经规范申报审核审批程序,每月总会讨论给予及时慈善临时救助,五年来共救助困难群众2094人次,发放临救资金1325.83万元;全面实施慈善关爱项目,切实帮扶失独困难家庭,共对86户失独家庭,根据其不同困难情况发放帮困及精神抚慰金61.8万元;全面实施定向救助项目,搭建扶贫帮困救助平台,五年来,慈善总会与相关单位、企业和个人合作开展定向助医、助学、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建设等,共支出定向救助金1254.74万元;开展其他救助,共救助177人次,支出47.57万元。此外,镇级慈善分会、村级慈善工作站共救助23486人次,救助支出699.56万元。
过去的五年,是基层慈善组织快速发展,慈善网络初步形成的五年。
五年来,我市大力发展基层慈善组织,三级慈善网络基本形成。
按照省和镇江市要求,以及市委市政府下发《关于各镇(区、街道)成立慈善分会的实施意见》《全市村(社区)慈善工作站建设实施意见》,积极推进镇村慈善组织建设。到2015年底,全市12个镇(区、街道)慈善分会、191个村(社区)慈善工作站全部建立,经过两年多的完善,已全部达到有组织、有制度、有工作人员、有办公场所、有资金、有档案管理的“六有”标准,形成市慈善总会一级法人,镇级慈善分会两级管理,村级慈善工作站三级运作的慈善工作网络。
为了适应社会需求,加强对困难群众的志愿服务,2013年底慈善总会成立义工服务总队,制定义工管理、工作规则、资金使用等制度,指导和促进慈善义工团队发展壮大,协调和支持慈善义工开展各类公益服务活动。五年来,义工服务总队所属义工团队发展到18个,注册义工1266人,他们常年活跃在服务基地和城市乡村,奉献爱心,传递温暖,开展形式多样的扶贫济困服务,成为慈善事业发展的有生力量,成为丹阳文明创建的一道亮丽风景线。
过去的五年,是慈善机构依法行善,倾力打造公信慈善的五年。
五年来,市慈善总会严格遵守《慈善法》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,注重自身建设,加强规范管理,提高公信程度,增强服务效能。
据市慈善总会相关负责人介绍,五年来,总会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,制定并执行慈善项目管理、资金收支管理、慈善资金救助等30多项规章制度,所有救助项目都有事前调研论证、事中监督反馈、事后总结评价,所有慈善救助资金使用都要履行申请、初审、审核、公示、审批程序,尤其对临救等对象坚持专人上门入户调查,确保受助对象符合救助条件;严格执行会计制度,依法进行会计核算,确保慈善资金安全有效使用,确保财务管理规范运行;同时,制定镇村慈善组织工作规则,资金管理、慈善救助、财务管理等制度,经常对其执行制度进行检查,发现问题督促整改;加强市镇村三级慈善组织工作人员培训,提高慈善从业人员综合素质,打造一支敬业奉献、务实高效、优质服务的慈善工作者队伍。
此外,市慈善总会在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,主动接受社会监督,及时向民政部门报送工作和财务报告,资金募集和救助工作信息则通过媒体、慈善网站、手机周报向社会公开,所有救助对象名单直接公示到所在村(社区),接受社会各界监督。“每年我们都会接受审计部门和会计事务机构审计,审计结果向理事会报告并向社会公布,切实打造公平、公正、诚信慈善。”相关负责人如是说。
回望过去五年,大爱满满的慈善工作在健全救助体系、改善困难民生、促进社会和谐、构建城乡文明中发挥了重要作用,做出了应有贡献。而当下及今后,小城丹阳的“大爱”氛围将在所有丹阳人的拥护和呵护下愈发浓烈醇厚……